包豪斯设计学院在哪?
包豪斯,英文名称“Bauhaus”,原是德国一所艺术设计学校,后扩展成为设计院校联盟。由设计师Wassily Kandinsky于1924年创办于德国德绍。 现在的包豪斯更像一个设计学院的称呼,世界各地有很多所,有些甚至只是小小的校区,而有些则规模较大,可以跟综合性的大学相媲美。 在我国,包豪斯一般指位于上海的的一所艺术学院——上海戏剧学院附属电影学院。该学院由上戏和德国包豪斯学校合作建立,共有两个校区,分别坐落于上海市中心和嘉定区。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一所艺术院校的校名竟然是德语的?这主要是因为它的创建者之一就是德裔美国人。
包豪斯的校区虽然很多,但是各个校区的教学方式和理念都是相同的。在教学中强调与商业界、产业界的联系与合作,鼓励创新和批判性思维,注重学生作品的质量和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因此备受世界各地的学子欢迎。
每年申请包豪斯的学生都很多,但录取的学生却寥寥无几,因为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且教学压力较大。不过如果成功被录取,那么所获的学历是被中国教育部认可的。 虽然包豪斯的课程设置中包括了很多的艺术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内容并不是仅仅着眼于艺术领域的。它更偏向于培养具有全面素养和创新型的应用人才。所以除了提供设计领域之外,还为学生提供了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多个学科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以促进学生在艺术与设计方面的多元化发展,为以后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着的行业需求打下良好的基础。
包豪斯Bauhaus是一所吸引全世界目光的设计学院,其存在时间虽然短,但是它所创造的成果却奠定了20世纪现代设计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影响了全世界的现代设计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现代设计教育风格。包豪斯学校自1919年4月建校伊始,直至1933年9月被迫解散的14年间,由于战争和政治压迫等原因,校址几经变迁,历经魏玛、德绍和柏林三个阶段,几代师生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了具有不朽价值的教育成果。在包豪斯建校90周年纪念之际,回顾这段历史,对于今天的建筑和设计教学依然具有非常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魏玛时期的包豪斯——包豪斯设计学校的萌生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科学技术日益进步,使人类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工业革命的发展带来了工业化生产机器和大量使用,人类逐渐进入工业社会。从1895年开始,在欧洲和美国兴起了一场席卷世界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它在设计界取代了维也纳分离派和“青年风格”,成为20世纪世界设计运动的主流,这场影响深远的设计运动直接导致了包豪斯的建立。
包豪斯学校的创始人格罗皮乌斯曾是德国表现派建筑运动的代表人物,他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深恶痛绝,对战后德意志民族的复兴和现代建筑理论有着浓厚的兴趣和远大的抱负。他受战前德国表现派建筑运动和19世纪产业革命思潮的启发,在柏林创建了包豪斯学校的前身——“建筑艺术工作室”。1918年,魏玛艺术学校和工艺学校的校长去世,格罗皮乌斯受魏玛邦议会的委托,将这两所学校合并。格罗皮乌斯将“建筑艺术工作室”转到魏玛,并在1919年4月同魏玛艺术学校和工艺学校一起合并,正式成立了以培养艺术设计人才为主旨的“包豪斯设计学院”。1919年4月1日,魏玛市立包豪斯设计学校正式开学。
二、德绍时期的包豪斯——包豪斯鼎盛时期和教学成果
魏玛作为德国的传统“文化古都”,一直存在着强大的保守势力和学院派艺术,同时魏玛政府财政开支紧张,无法继续维持包豪斯的发展,因此,1925年春天,格罗皮乌斯终于决定将包豪斯迁往德绍。德绍是魏玛州的另一个城市,也是德国中央工业区的一个铁路枢纽和中小工业城镇,这里的政治环境相对开明,财政支持充足,更利于包豪斯的发展。1925年7月,包豪斯师生迁到德绍,在临时校舍——德绍市立剧院继续开展教学。
德绍时期作为格罗皮乌斯主持包豪斯的最后一个阶段,包豪斯的招生规模及教学领域得到了很大发展。1927年,包豪斯的注册学生数达292人。格罗皮乌斯还扩大了各系科的教学方向,并增加了许多新的教学内容,使学校能够培养出在建筑、家具、陶瓷、金属工艺、纺织、绘画等领域都能进行一流现代设计的新型设计人才。同时,他还把师生带到了更为广阔的设计实践领域,为许多著名工业企业提供设计,与西门子公司、德国电器公司建立了固定的关系。这些实践使包豪斯获得了可观的收入,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在格罗皮乌斯的卓越领导下,包豪斯在德绍真正实现了他所期望的理想:通过设计教学和实践打通建筑、工艺、绘画之间壁垒,使艺术与技术、艺术创作与工业生产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进入了真正辉煌发展的时期。德绍的“现代主义建筑”和“现代设计教育”的硕果使包豪斯成为世界现代设计运动的中心,成为20世纪设计界最重要的里程碑。1928年,长期担任包豪斯校长的格罗皮乌斯因心力交瘁而突然辞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