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学院好吗?
我是2014年来到江大的,我读的是物联网工程(当时物联网还是个很新的专业),当时是江大和南师大联合办的,在仙林校区。整个四年的体验还是很不错的,老师都非常好,讲课也是通俗易懂,特别是高数老师钱祖尧,真的是我的高数克星,太感谢他! 刚入学的时候校园网是需要买账号的,一个学期30块钱吧好像,速度一般吧,毕竟校园网的锅不是你们背的啊~然后大二的时候改成了移动wifi,只要连接了移动wifi,不管是电脑还是手机都走这个流量(当然有上限)。宿舍环境还是不错的,四人间上床下桌,配有空调独立卫浴。就是离市区太远啦,周末想出去逛街就得坐个大半个小时的公交车或者地铁。
食堂菜价不便宜,味道只能说各花入各眼。学校周围有超市、饭店、水果店、快递站等等。生活还是很方便的。西园食堂二楼有个新百伦专卖店,西园篮球场旁边有个电影院,东园附近有个KTV,东园食堂楼上就是健身房。 学校里有电信、联通和移动的营业厅,所以网速这个问题嘛...看你选哪一家咯。
学费嘛,我记得我们那一届是5000元/年(江大向来都是物价低消费水平低的典范哦~),后来好像涨到6000。住宿费好像是1200还是1000来着。书本费一年也就几百块。总体来说费用是很便宜的。 我觉得西江最大的优势在于,他的小班化教学(每个班大概三十个人左右)、老师的认真负责以及学校里无处不在的图书馆。
可能很多大学都会打广告什么藏书量有多大,什么古今中外名著经典应有尽有。但是我想说,如果作为一个本科学生,你连泡图书馆的时间都没有,那你还读什么书?! 另外学校的氛围也是很棒的,三本的学校往往管理会比较松,但是西江水土很好,同学们都很积极向上,自习室、图书馆经常是满满的人。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西江学院于2005年春季开始招生,是经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批准(桂教计[2004]135号)成立的校企合作二级学院,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公益性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学院地处素有“新兴工业城”、“中国最绿城市”、“珠三角后花园”美誉的广西桂东地区中心城市、珠江—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之一的梧州市,区位、交通、产业优势得天独厚,是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水平评估优秀学校。2006年5月,学院顺利通过教育部、铁道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获得优秀成绩。2015年,学院在教育部高职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中排名全国第17位、广西第1位。2016年,学院被教育部认定为“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学院依托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雄厚的办学实力和广西铁投集团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管理优势,以铁路运输类及相关专业为重点,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着力培养以铁路运输类专业为核心,以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类、机械类、电子信息类、汽车类为支撑,面向珠江—西江经济带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现代产业体系需求的铁路运输类和轨道交通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目前,学院设机车车辆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学院、汽车工程学院、数理与人文科学部5个二级学院,开设有机车车辆、电气化铁道技术、铁道通信信号、城市轨道交通供配电技术、铁道交通运营管理等37个专业(含方向),其中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2个,自治区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4个。
学院现有专、兼职教师346人,专任教师293人,生师比13.8:1;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95人,占27.5%,中级专业技术职务154人,占44.4%; “双师型”教师222人,占75.8%。
学院建有421个校内实训(验)场所(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982万元,生均9863元;图书馆纸质藏书30.03万册,电子图书38万册,生均藏书60册。学院与企业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80个。2013年,学院投入5000多万元建成“南岭第一跨”2m+12.5m+2m双线铁路斜拉桥,该桥是我国第一座集教学、实训、试验、技术开发、社会服务、产学研为一体的大跨度铁路斜拉桥,2016年入选“铁道高职高专教学重点实验室”。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0413人,其中高职生10395人,成人学历教育18人;教职工519人。
学院秉承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砺能敦本 精技拓新”的校训,恪守“修德 博学 笃行 知止”的院训,坚持实行学院、企业、社会、家庭四位一体的“四全”育人模式,注重学生“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并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毕业生以“能吃苦 唱得响 能创新 要得赢”的“老牛滩精神”享誉业界,历年来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5%以上,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在“一带一路”和国家大力发展轨道交通事业的大背景下,学院将积极融入广西乃至国家“东融”战略,服务广西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东融”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打造集教学、育人、实训、研发和人才、技术、管理输出等功能于一体的“小铁军之家”,为广西、粤港澳、西南中南地区以及东南亚国家培养“讲政治、敢担当、有本事、有作为”的轨道交通类人才,努力为铁路行业和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交通强国”作出新贡献。